Index
=>
1-4清領前期的政治與經濟
Quiz
Show all questions
<=
=>
鄭克塽降清後,朝廷中有兩派人馬爭論不休,其中一派主張放棄臺灣,另一派則認為應該要保留臺灣,令當時的統治者大為困擾。請問:持留臺論者,其主要理由為何?
?
保留臺灣不會增加國家財政的負擔
?
臺灣為未開發的彈丸小島,應積極派人拓墾
?
臺灣人口眾多,土地已開墾完畢
?
經濟價值與戰略價值
清朝政府統治臺灣後陸續調整臺灣的行政區劃,其主要原因為何?
?
增加財政稅收
?
改善人口增加後的管理問題
?
安撫鄭氏王朝遺民
?
解決糧食不足的問題
清廷統治臺灣初期,雖然有禁止無照渡臺的政策,但臺灣人口仍不斷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什麼?
?
原住民生育率相當高
?
偷渡來臺情形嚴重
?
清廷將福建一帶多餘的人口移往臺灣
?
申請來臺者多為夫妻,全家一起來臺
清廷於雍正年間在臺灣西部大甲溪與濁水溪之間增設何種行政區?
?
淡水廳
?
彰化縣
?
諸羅縣
?
噶瑪蘭廳
清廷決定在臺灣西部增設彰化縣與淡水廳是受什因素的影響?
?
三藩之亂
?
郭懷一事件
?
朱一貴事件
?
海盜侵擾
康熙時期將臺灣的行政區劃分為一府三縣,從其規畫的方式,可看出哪一歷史現象?
?
行政區劃主要集中在西部與北部
?
臺灣府設於打狗,方便對臺灣南部的統治
?
此規畫已對臺灣全島的土地做完善的考量
?
對臺灣東部的管理付之闕如
清政府領有臺灣後不久,即頒布「渡臺禁令」。請問:下列有關「渡臺禁令」的敘述,何者符合史實?
?
除配偶外,規定禁止攜帶男眷
?
禁令執行時寬時嚴,移民偷渡情形仍然普遍
?
渡臺證照手續相當複雜,但不難申請
?
規定女子須申請渡臺證照,才允許到臺灣居住
清領前期臺灣行政區劃的轉變,舉凡廳、縣的增加,多與下列何項因素有關?
?
番地買賣的問題
?
經濟活動的轉變
?
國防與社會治安問題
?
械鬥與反清事件的日漸減少
清康熙皇帝在臺灣設立三個縣,當時管轄這些「縣」的地方政府是下列何者?
?
臺灣省
?
承天府
?
臺灣府
?
臺灣縣
十八世紀以來,臺灣陸續興築一些大型水圳,對於哪一種農作物產量的增加最有助益?
?
稻米
?
甘蔗
?
茶葉
?
樟腦
清領時期,全臺灣最大的水利工程,為下列何者?
?
曹公圳
?
八堡圳
?
瑠公圳
?
貓霧拺圳
此照片所攝為瑠公圳入口,請問瑠公圳是引哪一條溪的溪水?
?
高屏溪
?
濁水溪
?
大漢溪
?
新店溪
關於清代臺灣大型水圳與其所在地的配對,下列何者正確?
?
曹公圳:臺北
?
八堡圳:彰化
?
嘉南大圳:高雄
?
瑠公圳:鳳山
小華在清領前期來臺開墾土地,他應該如何才能合法的進行拓墾工作?
?
若欲開墾無主地,可自由開墾
?
漢人無土地所有權,只能向政府承租開墾之地
?
若欲開墾無主地,可向政府申請開墾執照
?
向原住民購買番地開墾,無須繳納租金
這是臺灣土地開墾的範圍圖,由此可知臺灣的土地開發有什麼規則?
?
由南而北,由東而西
?
由北而南,由東而西
?
由南而北,由西而東
?
由北而南,由西而東
新竹地區有一重要古蹟「金廣福公館」,是為了紀念十九世紀初客家籍姜秀鑾和閩南籍周邦正,帶領漢人移民拓墾竹北一帶而興建。根據上述,此古蹟的存在,反映何種清領前期的現象?
?
漢人以武裝暴力強取原住民土地
?
漢人採合資方式拓墾土地
?
漢人與原住民合作開墾番地
?
漢人自行開墾無主地
清朝將臺灣納入版圖後,漢人陸續移民來臺,當時移居臺灣的漢人大部分來自中國大陸何處?
?
泉州、漳州
?
潮州、惠州
?
泉州、汀州
?
漳州、潮州
小偉是清領時期臺南地區賣米的商人,為了和其他商人合作、保障貿易權利,他決定加入公會組織。小偉應加入哪一組織?
?
布郊
?
米郊
?
茶郊
?
糖郊
這照片是彰化著名的「不見天」街屋。據說在清乾隆年間,此地郊商雲集,貿易發達,移民多數為經商之富家,這些經商的富家,為免買客夏日遭受炎陽、雷雨之侵,也為了運貨的方便,遂有建築不見天的構想。由此可見此照片拍攝於何地?
?
基隆
?
萬華
?
鹿港
?
高雄
清領前期臺灣的蔗糖,是與中國大陸交換的各色物資種類中,相當重要的物品,為了因應大量的蔗糖出口,臺灣南部出現哪種特殊的作坊?
?
糖廠
?
水圳
?
糖廍
?
郊商
臺灣北部曾有「一府、二鹿、三艋舺」的稱呼,試以此語為線索,推測清領前期臺灣的發展有何特色?
?
由南部逐漸向北部發展,由港口貿易帶動周邊地區的繁榮
?
三個地區先後成為臺灣的政治行政中心
?
清領前期,清廷重視此三地的戰略地位,先後築城以便防守。
?
北中南三個港口同時發展,促使臺灣經濟日趨繁榮
道光咸豐年間,臺灣中北部逐漸繁榮,原因與下列何者有關?
?
郭錫瑠在臺北設立行政中心
?
樟腦和茶葉等新作物的開發
?
南部遭受民變事件影響,受到嚴重破壞,人口移往北部
?
稻米藉由北部良港出口,帶動當地繁榮
清領前期,臺灣與中國大陸間的貿易興盛,當時臺灣主要的出口貨品為下列何者?
?
稻米、茶葉
?
茶葉、樟腦
?
樟腦、紡織品
?
蔗糖、稻米
艋舺因地理位置優越,舊時成為臺北盆地的貨物集散地,當時水路可直通大科崁(今桃園大溪)。「艋舺」名稱源於平埔族稱呼獨木舟的音譯,漢人來此後,看到獨木舟成群,便以同音的「艋舺」稱之。下列敘述何者正確?
?
艋舺即今日的景美一帶
?
與今日的臺南、淡水同為當時最興盛的三大港口
?
艋舺的興盛最早發生在清領時代後期
?
艋舺的興起是由於淡水河地利之便
在清朝,若要將臺灣文山堡所產的包種茶銷往福建省的廈門,透過下列哪個「郊」的協助較為適當?
?
北郊
?
廈郊
?
糖郊
?
泉郊
OK
Index
=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