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dex
=>
3-8帝國主義與第一次世界大戰
Quiz
Show all questions
<=
=>
十九世紀中,日本門戶被列強打開;在一片救亡圖存聲中,荷蘭學術文化(即蘭學)成為日本和西方重要的維繫。請問:下列哪一個城市為當時日本吸收「蘭學」的重地?
?
京都
?
長崎
?
東京
?
大阪
十七世紀時,葡萄牙的傳教士和商人遠渡重洋來到長崎;為了取得當地人的認同,他們帶來一種用砂糖、雞蛋、麵粉作的糕點,果然大受當地人歡迎,後來這種糕點就被稱為「長崎蛋糕」。以此研判,長崎蛋糕應該是哪一派傳教士所帶來的糕點?
?
路德教派
?
耶穌會
?
喀爾文教派
?
東正教
日本在近代化過程中,先後在哪些戰爭擊敗中國和俄國,因而得以躋身列強之林?
?
甲午戰爭、第一次世界大戰
?
鴉片戰爭、日俄戰爭
?
鴉片戰爭、英法聯軍
?
甲午戰爭、日俄戰爭
鴉片戰爭打開中國閉關自守的局面。對日本而言,下列哪一項史事與鴉片戰爭具有類似的意義?
?
霧社事件
?
九一八事變
?
黑船事件
?
牡丹社事件
十九世紀中,哪一個國家首先以武力打開日本門戶,強迫日本簽訂不平等條約,並開放通商口岸?
?
美國
?
俄國
?
英國
?
中國
日本為一島國,對外貿易是日本的生命線,但日本歷史上卻有一段閉關自守的鎖國時期。請問:日本鎖國政策的時代背景為何?
?
明治維新,日本一躍成為世界強國
?
工業革命,日人改變生產方式
?
大化革新後,政治實權由諸侯掌握
?
地理大發現,歐人東來引發社會動盪
明朝時,倭寇肆虐中國東南沿海,後來因為日本進入哪一個歷史時期,倭寇逐漸銷聲匿跡,而由顏思齊等海盜取而代之?
?
鎖國時代
?
戰國時期
?
幕府時期
?
大化革新
在著名電影「末代武士」中,美國的軍官納森受聘訓練日本第一支現代化的槍砲部隊,但在訓練過程中,卻面臨了武士道與現代工業科技之間的文化衝突;電影最後以納森面見天皇作為結束。請問:納森所面見的天皇應該是下列何人?
?
明治天皇
?
孝德天皇
?
昭和天皇
?
平成天皇
下列何地為十九世紀時英國侵略亞洲的根據地,同時也是英國東印度公司所在地?
?
香港
?
馬來西亞
?
印度
?
新加坡
下列何者不是十九世紀新帝國主義熱潮形成的原因?
?
工業強國為取得便宜的生產原料、廉價的勞工
?
工業強國欲爭奪富有經濟、軍事價值的殖民地
?
社會達爾文主義的鼓動
?
地理大發現的熱潮
新帝國主義者對非洲的侵略,可說是以鯨吞的方式瓜分了非洲國家的主權,然而有兩個國家卻能幸運的維持獨立。請問:除了衣索比亞外,還有哪一個國家?
?
利比亞
?
埃及
?
馬達加斯加
?
賴比瑞亞
小明到越南旅遊,發現越南街頭常有人販賣異國風味的美食;導遊解釋那是以前的殖民所遺留下來的事物,久而久之也被當地人民所接受。請問:他所看到的美食應該是下列何者?
?
法國麵包
?
德國豬腳
?
日本壽司
?
義大利披薩
一八二○年代的「門羅宣言」,與十九世紀末、二十世紀初的「門戶開放政策」,是美國史上著名的兩項外交政策;兩者有何相似之處?
?
都是針對拉丁美洲提出的保護政策
?
都透露出美國想要獨霸的企圖
?
都與新帝國主義的競爭有關
?
都是一種巨棒外交的具體表現
中國在十七世紀面對歐洲國家時還有抵抗的餘地,到了十九世紀卻只有挨打的份,這是因為哪一史事所造成的影響,使中國遠遠落後於歐洲國家?
?
地理大發現
?
宗教改革
?
工業革命
?
科學革命
圖中拿著木棒的是美國總統羅斯福,此圖表示他「巨棒外交」的策略。下列相關敘述何者錯誤?
?
羅斯福腳下所踩為拉丁美洲
?
「巨棒外交」意指以放任的態度給予當地民眾完全的自由
?
羅斯福以《門羅宣言》為基礎推展外交政策
?
羅斯福反對歐洲勢力在外交上的干涉
小憶上網查資料時,輸入某關鍵字而得到下列資料:「白種人被看作是最偉大的人種,是因為他們具有優越感和征服欲。白人在有些地方征服了野蠻人,在另一些地方則乾脆將他們滅絕……從『適者生存』的觀點來看,創造了輝煌的西方文明的白人才配生存。」下列相關敘述何者錯誤?
?
小憶打入的關鍵字可能為「社會達爾文主義」
?
此敘述可表示十九世紀「白種人的負擔」之主張
?
列強引用「適者生存」的觀念相互競爭,以在國際占有優勢
?
此文代表十九世紀舊帝國主義侵略國的想法
下圖為一張西元1900年左右的海報。圖中躺在地上的當地士兵所佩帶的武器為彎刀,而踩在他身上的侵略者的武器則為長槍。造成這兩者之間差距的原因為何?
?
法國大革命
?
英國議會改革
?
工業革命
?
地理大發現
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,主要和下列哪兩個國家的衝突有關?
?
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
?
奧匈帝國和南斯拉夫
?
德意志帝國和南斯拉夫
?
德意志帝國和俄羅斯帝國
美國於西元1917年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局,其主要原因為何?
?
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政策
?
基於對英國的民族主義
?
同盟國勢力擴張至拉丁美洲
?
俄國因爆發革命退出戰場
第一次世界大戰中,「三國同盟」是指哪三個國家所組成的陣營?
?
德國、奧國、日本
?
俄國、英國、法國
?
土耳其、德國、奧國
?
義大利、德國、奧國
下圖為政治漫畫,說明「外交結盟所維繫的只是刺刀上的和平」。請問:這幅政治漫畫出現的時代背景為何?
?
二十世紀初,帝國主義擴張,列強紛紛以結盟的方式鞏固勢力
?
二十世紀中葉,德、義、日等國野心軍事家企圖控制全世界
?
二十世紀中葉,美、蘇冷戰,世界形成兩大對立集團
?
二十世紀末,美國與伊斯蘭教世界的緊張局勢
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,使「協約國」由敗轉勝的關鍵為何?
?
德國潛水艇屢被擊沉
?
美國中途參戰
?
俄國因發生革命而退出戰局
?
義大利退出「同盟國」
西方歷史上的某一場會議起初充滿了偉大的理想主義,期望以「民族自決」方式解決民族衝突的問題,最終卻在充滿心機的政治鬥爭中敗陣下來,為滿目瘡痍的戰後局勢再添危機。請問:這應該是指哪一場會議?
?
開羅會議
?
巴黎和會
?
維也納會議
?
大陸會議
第一次世界大戰後,哪一個國家積極促成國際聯盟的成立,但後來卻並未加入國聯,也反對簽署凡爾賽條約?
?
日本
?
德國
?
美國
?
英國
第一次世界大戰後,世界各地出現許多新興國家;這些國家大多集中在哪一個地區?
?
亞洲
?
非洲
?
歐洲
?
拉丁美洲
巴黎和會以「十四點原則」為處理戰後事務的指導原則。請問:「十四點原則」是誰提出的?
?
勞合喬治
?
羅斯福
?
克里蒙梭
?
威爾遜
「國際聯盟」是一個國際組織,此組織具有下列敘述中的哪一個特點?
?
成功的維持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國際秩序
?
成立的目的為維持世界和平
?
協助各國解決經濟大恐慌的問題
?
協助種族平等政策的發展
下圖為一幅民間雜誌插畫,命名為「1918年11月」,圖中滿地的皇冠,象徵戰後專制王朝紛紛崩落。請問:此圖所象徵的是下列哪一場戰爭?
?
拿破崙戰爭
?
南北戰爭
?
第一次世界大戰
?
第二次世界大戰
由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被迫割讓領土、限制軍備與償還巨額賠款,可知各戰勝國多持哪一種心理對待戰敗國?
?
維護和平
?
報復心理
?
救濟援助
?
經貿合作
西元1920年,某國際組織成立,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,其盟約開宗明義的表示:「藉由各國彼此約束而非訴諸戰爭,以促進國際合作、達成國際和平與安全……」下列有關此組織的敘述,何者正確?
?
成立的背景是美國總統羅斯福於「十四點原則」中提及永久性國際組織的設立
?
此組織依據西元1918年巴黎和會的決議而成立
?
西元1932、1935年,日本與義大利分別入侵中國東北、衣索比亞,此組織均能有效加以制裁
?
為現今最重要的國際組織,參與國多達192個。
OK
Index
=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