桃園神社與謙卑敬畏之心 白順裕
前言:
日治時期,日本政府為了有效控制海外殖民地,於是將天皇政權與神道結合,希望藉由信仰以達到統治目的,利用人民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轉移至對政府的敬畏服從,以減少因反抗所造成無謂的消耗。於是在台灣島上,複製一座座象徵日本謙卑敬畏的神社。
文化無是非,宗教無對錯,神道原本就不是日本軍國主義的象徵,只是當年曾被軍國主義所利用!
本文主要討論的是日本人如何利用神社的空間、信仰及儀式,潛移默化日本人的民族性格,並達到教化人民對大自然謙卑及敬畏的態度,這種謙卑敬畏的態度,明顯反應在日本人的生活中而成為日本人的精神。
在台灣的中國人一樣有自然崇拜,如拜天公、土地、樹神、石頭神,但因廟宇建築、空間配置及宗教儀式的差異,台灣的民間信仰並沒有把台灣人帶向謙卑敬畏之路。台灣的人神關係較接近「利益」交換,人民提供貢品就希望獲得神明庇佑,願望愈大牲禮愈豐盛,紙錢愈多。當願望達成後,還提供諸如奉獻金牌、添香油錢、讚助廟宇改建、參與進香團、提供茶水餐點等「後謝」之禮。當願望沒達成時,甚至還會對神明做出非常不敬的舉動,如丟棄神明、燒砍神明,嚴重者還會放火燒掉廟宇洩忿。台灣的神明大多靠「靈驗」來吸引香客,香客以「牲禮」來回報,這與神社「安定人心」的意義大不相同。
神道,本質為清明,清淨以及對於自然界的敬畏。在自然界及神靈面前,人類更顯渺小,日本人到底用什麼方法來教育人民,使其擁有謙卑敬畏之心呢?
神社與天皇:
遠古人類生存環境中,不可抗拒又影響收成的天然因素很多,如日、月、風、雨、山、川、樹、石等物。這些自然因素人類無法控制,因此想像其有神靈。神靈只能取悅不能得罪,因此必需抱持敬畏謙卑之心,才不致冒犯神明,為了取悅神明換取庇護,因此畫出聖域不得干擾、建築最佳最美住所供其居住、設計適當儀式與神靈溝通,神社因此逐漸形成。
神社是自然神休息或居住的地方,將心比心,因此必需在最適當的地點建築最豪華的宅院。神社地點多選在地勢較高地方,地勢高可避免潮濕,較接近神靈,方便神明下凡休息,而且可以俯視整個城市百姓,除了有監督意義外,也方便神明居高臨下保護眾生安全。
神社居高臨下保護眾生與監控子民的雙重功能,正是統治者最想得到的,因此若能搭上傳統神社敬畏之心的便車,就能輕易的複製一批臣服的順民,而方便皇權統治。天照大神(太陽神)是神社祭拜的對象,而天皇正是天照大神的後代,天皇與神社的結合是很自然的。
根據神話,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後代,紀元前 660 年,首位神武天皇即位,沒人懷疑天皇地位或身世,也沒人有資格當天皇,因此天皇家族「萬世一系」,三千年來從未被推翻,不過真正握有實權的實在非常短暫。明治維新後,為了強化天皇的統治權威,將天皇與傳統神道結合,把天皇塑造成「現人神」而創作「國家神道」,把原本是日本民族宗教的神道披上政治外衣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,神道信仰成為鼓舞日本國民獻身奉獻的精神象徵。
桃園神社沿革:
桃園神社是日治時期興建 198 座大小神社中,唯一幸存且完整的,可見其珍貴。桃園神社於昭和 10 年 (1935 年 ) 由桃園郡守谷義廉呈報新竹知事赤堀鐵吉同意興建。設計者為春田直信,於昭和 13 年 6 月 10 日 (1938 年 ) 落成,舉行鎮座式。
光復後,於民國 39 年改為桃園縣忠烈祠,每年春秋二祭,由縣府負責。民國 73 年一度有拆除重建之計畫,引起各界熱烈討論,終獲保留, 75 年由李重耀建築師主持整修計畫,於 76 年春完竣。民國 83 年內政部指定為三級古蹟。
台階的意義:
登上桃園神社之前,必須爬一段相當陡的階梯,這段階梯幾乎是所有神
社的基本配備,爬上之後還會有點喘,因為神社都選在山腰,所以自然會有一段階梯要爬,但如果在平原如台中神社,也選擇較高的地勢,因此也建造多層的台階。為何要如此費心的讓參拜民眾爬階梯呢?有三個理由 --
1 . 地位崇高:從相對位置可顯示地位的高低,「位高」則「權重」,「低下」
則「卑微」這是相對的,把神社的位置提高,等於提高其神性,製造出崇
高的神秘與神能。神永遠高高在上俯視子民,並監視子民,讓人民心中有
畏懼的神,等於人人心中有一個王法,相對於高尚的神,人民顯得卑微,
因此也容易管理。
2 . 身體力行:人民有求於神,必須有相對的付出,付出努力神才會幫你。如
果你祈求文昌帝君賜予你考上功名,你就可以高枕無憂不用努力讀書嗎?
「 也要神也要人 」這是中國人的觀念,但如何教育子民懂得相對付出的道
理呢?爬一段長長的階梯,你自然就會有此體會。
3 . 晉級升階:人往高處爬,是靠自已的努力,別人是無法代勞的,你要求得心靈的安寧就必需親自造訪神社,你想得到晉身榮譽,一樣要靠自己。日本的相撲力士、圍棋、柔道都設有很多「階段」讓你去爬。低階的相撲力士必須恭敬的侍奉高階力士吃飯,等高階力士吃飽了,自己才能吃,如果你想早一點吃飯,只有一條路,那就是努力使自己晉階到高級力士。神社有這麼多階梯,那就個自努力的慢慢爬吧!
五、 鳥居的意義:
「 鳥居 」類似中國廟宇的「 山門 」,象徵進入神社的神聖空間。 神社的鳥居根據神社的規模最多三座,最少一座。 桃園神社原有三座鳥居,現僅存一座。 從原本第一座鳥居到神社的參拜步道全長 2480公尺,從一座鳥居開始就等於宣告神境的範圍,一進鳥居就得下馬下車步行,在鳥居前微微歉身並整衣冠準備進入,這是對神明的尊敬。台南孔廟門口有一個「 文武官員下馬碑 」,就是宣告進入聖境必需轉換謙卑敬畏的心情,到聖境還不下馬,未免太目中無神了!鳥居還有四項意義如下:
1 . 界線:門是界線象徵,門裡門外意義大不同。「 門外漢 」是未進入狀況的人。「 內行看門道,外行看熱鬧」 ,只有「 入門弟子 」才是有名有分正式進入狀況的人。校門等於宣告學習空間領域界線、工廠大門是宣告一個工作場所、海關大門宣告國與國的界線。進入神界必經由鳥居之下經過,這是人與神的分界點,門內是神境,門外是人境,從「 旁門左道 」進入是不被認同的。所以鳥居是界線的象徵,有宣告提醒的功能。
2 . 儀式心裡:看到鳥居就是在提醒參拜者要整衣冠,轉換心情。藉由高高在上的鳥居及歉身、整衣冠的動作,讓參拜者開始暖身,開始靜下心,尊重神界的安寧。學生進入校門,看到站在門口的老師叫聲早,就得轉換心情準備學習。校門外是父母的孩子,校門內就轉變角色成為學生;校門外是父母、媳婦、丈夫的角色,校門內立刻變成老師、校長的角色,這樣的轉換必須要有個門或儀式。上課時:班長喊「起立、立正、敬禮」並喊:「老師早」這個儀式,告訴學生上課時間到了,該收心用功學習了。從角色轉換到心情的轉換是逐步形成而且不斷提醒的,整衣冠除了表示對神明的敬重之外,藉由肢體動作達到溫和而有效的提醒。
3 . 避邪物:鳥居上通常有「大麻」,大麻上掛有白紙剪成的「玉串」,大麻與玉串是日本神話故事演變而來的避邪物。有人認為以麻繩做為避邪物與中國的門神傳說有關。中國的門神神荼、鬱壘住在東海邊度朔山的大桃樹上,監視來往的鬼怪,如果鬼怪為非作歹,兩位門神就用葦索(大草繩)將鬼魅捆綁丟給老虎吃。因這一神話故事,所以中國的桃樹、桃枝、桃、繩、老虎、門神等都「一並」被當成具有避邪的功能。在鳥居上掛大麻繩有避邪功能,也等於禁止鬼怪進入,而相對於人類來說,就等於多一層保障,你可以安安心心的進入神境,具有安定人心的效果。
4 . 門當戶對:神社都有鳥居,根據規模大小,鳥居除了有數量之別外,還有大小之分。大神社當然要配大鳥居,如同大門配大戶,朱門配豪宅,門可以當成是身分階級的象徵。例如「豪門」與「寒門」之別看門就知道。從顏色或建材也可以看出家族的社經地位。桃園神社的社格較低,所以鳥居並不大,這是一種尊卑等級的嚴格分寸。日本的 明治神宮是為紀念明治天皇及昭憲皇太后而建(明治天皇皇后)大正九年( 1920)完工。其鳥居是全日本最大的木製明神鳥居,高12米,柱間寬9米,樹幹直徑1米2,總重達13噸。這麼大的鳥居如果穿在桃園神社身上絕對不合身。台灣的神也有「神格」,土地的神格較低因此土地廟不能蓋太大,若蓋成二層樓的土地廟,或如宜蘭塑造超大的灶神金身(灶神的神格更低)顯然是非常不得體的「僭越」。
鳥居的大小都能僅守個自的分寸,無形中教育民眾僅守個人的角色與本份,誇「大」就「不實」。
參拜道與石燈籠:
進入第一個鳥居必需向神社歉身並整衣冠,之後沿著石籠走即可到達神殿,這整條道路都可稱為參拜道,參拜道不准車馬而要步行進入。
社務所:
社務所又稱東沐,平常是神社職員辦公場所,重大祭典時為主祭者齋戒沐浴的地方,是淨心淨身的地方。在重大節慶日前夕,主祭者必須先到社務所先行居住以示敬重。重大節慶典禮時,通常是地方長官率其部屬一同參加,學校由校長帶領老師及學生參與盛會。讓學生從小學會敬畏大自然神明,對統治者來說有很大的教化功能。
1. 台灣神社:天皇刺史大道(今中山北路)是總督府到台灣神社的重要大道。總督到任或大官來視察時,要先去參拜台灣神社。由上位者做好榜樣,自然能收風行草偃之效,連高級長官都如此敬畏神明,小老百姓就更加敬畏了。
2. 拜城隍:竹塹城隍為三品官,淡水同知為五品官,所以上任時第一件要務就是先去「拜碼頭」。一來有維持官場倫理的宣示效果,二來有敬畏神明的意謂,第三方面有祈求神明協助維護治安的便利。
中國在清朝以前,立春時,皇帝必需親率文武百官,穿朝服迎春神(芒神)於東郊。在清代「 各會府州縣衙遵制鞭春,京師各署鞭春外,以彩繪按圖經製芒神、土牛,舁以彩亭,導以儀仗鼓吹 」,官員需正衣冠迎春神於東門外。這是對自然神的敬畏,現在為了表彰忠烈,總統也會在秋祭時主持中樞祭典。
3 桃園、中壢神社迎靈隊伍:文武官員、士紳、教師學生均參加,把祭祀當成教化的一部分。
八 、手水舍:
手水舍又稱西淨,是提供民眾淨心淨身之處。
1 . 原木:神社建築完全使用原木不加任何漆飾,神明不用裝飾,只要用祂所創造的木頭去尊敬祂最恰當,最高的崇敬不用裝飾。裝飾是給俗眾看的,在神面前何需班門弄斧?從這一點可看出日本人重實質內涵,不必掩飾虛矯的外表。
日本神社的建材,從鳥居開始都使用原木,日本人很喜歡台灣的檜木,因為檜木不會遭蟲蛀。使用在神社的木料,在砍伐前先向樹木行禮祭拜,然後再砍伐,這是對樹木生命的尊重或歉意,這點在很多原住民禮俗上都可看到,甚至在食用獵物時也有此儀式。神社用的木料更加嚴僅,運送過程中木料不得踐踏、沾染汙穢等,唯恐對神明有所不敬,對大自然抱持敬畏之心。
2 . 手水舍儀節:
手水舍提供參拜者清洗手與口,這是對神明的敬重。手與口是外在的、受支配者,只有內心才是支配個人行為的源頭,但是如何「洗心」呢?神社藉由外在的行為 — 洗手漱口,而達到洗心的目的。
3 . 體貼:其實人是經由自身的感覺來思考神的心意,將自然神擬人化。也就是相信人們喜歡的神也會喜歡,我們會生氣的事,神也會不高興。在洗手漱口的儀節中,可以發現日本人把「公德」心納入教化中。例如不可用杓直接就口,以及最後將杓子直立,並順手清洗杓柄這點,充分教育民眾,將心比心養成個人良好的衛生習慣。
神境:
過鳥居後就是神境,神境內的花草蟲魚鳥獸都屬於神明管轄,人類不得加以破壞,這是對大自然的敬重。想想看,既然子民進入神境,等於是到神的庭院裡做客,客人怎能隨意破壞主人家園內的物品呢?中國人在公園裡,在山裡隨意攀折花木是司空見慣的事。
1 . 神駒:是主神的坐騎,體貼神意,馬腹側上的 16 瓣菊花為日本皇室徽章。桃園神社神駒上的徽章已被破壞。不過還可以辨視。
2 . 高麗犬:是獅子不是犬,又名唐獅子,特徵是尾巴如柏樹。桃園神社在舍務所的鳥居旁有一對高麗犬,過鳥居後又有一對閩南獅。不管獅子或高麗犬都是避邪物,兩對獅子鎮守在鳥居前後,有安定人心的效果。
3 . 椰子樹:椰子樹枝幹無雜枝,整齊美觀,植成一整排有如衛兵,護衛神社。
4. 樹林鳥獸:神境內的花草不得破壞是一種常規,是日常生活禮節。但台灣人則無此認知,隨意在樹幹上刻字留名,在神社木頭上刮上記號。這種基本的國民素養,日本人可以在神社的敬畏中學來的,而我們則無此態度。我們對大自然的態度是「人定勝天」,把大自然看成是可以征服或駕御的對象,在這種「大無畏」的心理下,大自然一定會反撲,吃虧的會是自己。
拜殿:
神社有神職人員,在拜殿替人民消災解厄,祓除不祥。
1. 修祓: 是清除自身的罪穢而讓心靈潔淨,而在舉行祭典前舉行的修祓,則是在招喚神明前,清除自身罪穢的一個行事,修祓的作法為,首先神職會奉上祓詞 (用神的力量來清除罪穢的文章),而此時全員將頭低下接受祓式,而祓式的器具有分大麻,切麻,以及米,鹽,鹽水等,一般來說是使用大麻和鹽湯,也就是將大麻(如左圖所持之物)沾上鹽水後左右搖擺。
2. 搖鈴:如果要求神明為你修祓或達成願望,在拜殿前搖繩帶動鈴聲,這時神職人員會出來為你做法事。 . 鈴自古以來就具有除魔的力量,進而演變成舉行神事時鳴鈴的傳統。其次是鈴鐺清靜的音色可招來神明,此時許願更有效果。例如中國的道士在做法事時,通常會一手拿搖鈴一手拿桃木劍以除妖解厄。
3. 參拜法: 在進入鳥居時一揖,一揖是指淺淺的彎下身體,這個動作作一次就好,然後在手水社清潔雙手與嘴巴。在通往參道時,靠邊走並保持肅靜(輕聲細語)不說髒話。到了神社拜殿,將錢投入賽錢箱,然後搖鈴,實行「二拜二拍手一拜」的禮儀,即面向神明,彎腰九十度拜兩次,然後拍手掌兩次 (雙手伸直與肩同寬略高於肩,拍下時,右手掌比左手掌稍低),然後再深深的一拜。這就是正確的程序,如在「二拜二拍手一拜」前各加一揖的話,則是更為慎重的做法。
這種參拜法,以環保角度來看是相當乾靜衛生。因為不燒紙錢,不點香,而仍然可達到消災祈福的效果。
十一 、本殿:
本殿是神明進來休息的地方,是一座神社中最神秘最神聖不可侵犯的地方,平常百姓不得進入,百姓最多只能在拜殿接受神職人員做法事,只有主祭官才有資格站在本殿前祭拜主神。所以平常本殿是關閉的,只有祭典時才打開以保持神明的清靜及神秘。
1. 象徵的神明:本殿所尊拜之神明不是塑像或牌位,而是象徵神寶的物品,
因為神社原本是祭拜大自然的神明,後來才加入靈魂崇拜,所以供奉的
大多是大自然的象徵物,如銅 鏡(天照大神) •玉•矛•盾•木綿•麻
等物。
2. 杆欄式建築:本殿是神明休息場所,一搬都用墊高的杆欄式建築,一方面可以保持乾燥舒適,另一方面有尊崇的心理。
3. 半步梯:因為本殿是較高的杆欄式建築,所以設有階梯到達神明座,這個階梯用原木做成,每塊木頭寬 17 公分,高 15 公分,只有一搬階梯的一半,所以稱半步梯。如果實地爬此半步梯,你會發現無法站直,僅能彎腰曲身爬上,並且只能彎腰倒退下來。這是相當高明的設計,藉由階梯的設計,讓你不得不彎腰謙卑,不得不戒慎恐懼,這種謙卑敬畏的心正是每位子民都要學習到的態度。半步梯就是經由外在行為塑造內心態度,實在高明!
4. 神明:桃園神社奉祭開拓三神又稱造化三神,即大國魂命、大己貴命及少彥能命。這三位神明是負責管理日本國土的保護神,奉祀此三神代表日本的殖民開拓及經營上,能順利且平安的進行。
能久親王:曾至普魯士留學,返國投身軍旅被封為北白川宮三品智成親王,甲午戰後奉命接收台灣,率日軍由澳底登陸。因水土不服死於台南。明治天皇將他與開拓三神合祀於台灣神社,成為台灣其他神社範本。台灣有七成的神社合祀開拓三神及能久親王。
十二、結語: 天不怕地不怕的人鬼都怕
日本人對天地神靈的謙卑敬畏之心,表現在神社的參拜儀式中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,也培養出日本人多禮、謙卑、樸實、敬畏、守份、服從、的民族素養,這種社會教育遠比學校教育來得早且廣。若與中國學校只求科舉功名,廟宇只求個人的福祿壽喜相比,就會發現民族性的差異。
日本地方官率其部屬參與神社祭典,這種上位者謙卑敬畏的態度,必能感化子民,達到風行草偃的效果。在下位者能對長官持謙卑態度,但對晚輩學生較難特敬畏之心,其實謙卑與敬畏是不分大自然或長輩屬下的。這是一種素養或態度,對於屬下或晚輩學生,一樣要抱持謙卑敬畏之心,最遭最差最爛的人或物品,都可找到值得我們敬畏之處。
不敬天不畏人的子民,社會氣氛無法祥和,社會上沒人得到好處。
日本的神社主要功能是安定心靈,與中國廟宇祈求平安及世俗的福祿壽有所不同。當我們破壞環境大地,而只求眼前私利幸福時,想想看,天地是萬物之母(父母),神明怎會保護不愛護天地(自然神),不孝敬父母的子民?
921 地震後,台灣人如能改變人在天地間的謙卑態度,並對大自然(未知的神明)持敬畏之心,也就是不要再強調「人定勝天」「征服玉山」這種態度,如此台灣才能永續經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