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的牛車 內壢社區大學 白順裕950309

 

一、前言

《裨海紀遊》:「民間男婦遠適者,皆用犢車,故比戶多畜牛 」

《諸羅縣志》:「服賈則舟楫往來,任載則牛車絡繹」

《淡水廳志》 :「桃澗堡至大甲,運穀多用牛車,內港無之。 」

 

 

二、牛車的形制:

1 . 名稱:板牛車、番牛車、笨車

「南北路任載人及乘者,均用牛車,編竹為箱,名曰笨車」

2.結構:板輪車的車輪由三片木板合併而成,主要以樟木、烏心木及柜木為材質,車輪直徑五、六尺(約150至170公分)。連牛軛總長約4公尺,寬約1.5公尺,做一輛板輪車只要五個工作天即可完成

3.寬度:高五、六尺,寬五尺 — 道路的最小寬度

4.高輪:

•台灣道路泥濘,高輪才能通過凹洞。

•有輻則障水難行,不如無輻便利。

•台灣西海岸為沙岸,船隻靠岸離碼頭有一段距離,高輪才能接駁海口的貨物及乘客

高的板輪像披撒刀一像把台灣的土地劃成一條條凹痕。對田埂及水溝殺傷力特強。

5.存放位置:

《裨海紀遊》:「築土基三五尺立棟其上,覆以茅,茅簷深遠垂地,過土基方丈,雨陽不得侵,其下可舂可炊可坐可臥,以貯笨車網罟農具。」

6演進:日治時期,從無輻兩輪牛車進入有輻兩輪的鐵皮牛車,再從二輪再演進為四輪的鐵皮有輻牛車。日治後期出現橡皮輪的牛車,取代鐵皮輪牛車。

 

 

三、牛車的性能

1載重:牛車由一隻牛牽曳,可載重六、七百觔(約400公斤),或乘三、四人

2.馬力:一牛拉一車為主,最多四牛,有一前一後的,也有雙牛並排的。

3 . 時速:人日行五十里,牛日行三十里

4 . 雜音:《裨海紀遊》「耳畔時聞軋軋 聲,牛車乘月夜中行,夢迴幾度疑吹角,更有床頭蝘蜓鳴 」

5運輸時機:南部「夏秋多淫雨,水深泥淤,且非晝不可行。遇酷暑,牛往往困斃於道 」

北部陂塘多,夜間容易誤闖釀成意外,而且水牛非夜行性動物,其夜視能力不佳。因此北部農民沒必要冒險在夜間行駛,即使是冬春天也一樣,淡水廳應該全年都選擇在白天行車。

 

 

 

四、牛車的貢獻

1.看戲

由男人駕車:《諸羅縣志》 :「演戲不問晝夜,附近村庄婦女?駕車往觀,三五群坐車中,環臺之左右,有至自數十里者,不豔飾不登車,其夫親為之駕 」

2 . 燒香拜拜:《諸羅縣志》「婦女過從,無肩輿則以傘蒙其首,衣服必麗,簪珥必飾,貧家亦然。?落稍遠則駕牛車以行,歲時佛誕相邀入寺燒香,云以祈福。」

3婚喪用牛車:嫁妝一牛車

4載貨--甘蔗、稻米、載運軍用物資

 

 

五、牛車的管理

•  夫首是交通工具(轎夫、挑夫、牛車)此一行業的管理者,由民間推舉,官方給?。

•  平時負責維持此一行業之秩序,官方需要轎夫挑夫時夫首必需設法承應。

•  郊舖、自爨店、散夫店、車戶等,如果要僱用工人挑運布擔、貨擔時,通常先與挑夫首協商辦理也可說是行會之會首。

車戶需納「牌照稅」的費用給挑夫首,每輛牛車每年付給壹元,後來酌減為每輛牛車五角,由挑夫首經收,此外還向散夫首,自爨站,每店每年繳壹元給夫首,並接受其管轄

 

 

六、牛車的影響

1男人駕車:父系社會、男主外女主內

2速度:交通工具慢,一輩子在家鄉沒出過遠門,社會保守少變動,時間流動慢,生活步調輕鬆、富人情味。重感情不重功利(效率)的社會。

3 鐵牛與鐵馬的出現:

牛車的「修理」與汽車的修理不同:牛如何修理?當然是用打的,車子的修理,就要用技術了,可是老一輩的「修理」方法,就真的用手打電器「修理」一番。對學生的修理就是打,現在要修理就得靠技術,因為不准體罰了。

4農業經濟的提昇:載重量大於人力,荷據時期至清領時期為主要的交通運輸工具,對經濟發展貢獻很大。

 

 

六、結語

1 . 板輪牛車是台灣特有的牛車,因製作方便因此能流行於清代台灣農村社會。

2 . 牛車的速度三十里、載重僅五、六石,雜音大,南部在夜間行駛,但北部就在白天行駛。

3 . 牛車可以載客也可載貨,等於是當時的重要交通工具。

4 . 牛車在農閒時間可以賺取外快,不過要交「牌照稅」給夫首,以彌補夫首的虧損。

5 . 牛車的影響,整個社會的流動慢,比肩挑的時間更慢。整個婚姻圈、市場圈、祭祀圈都在十五里內,因此平埔族間很少有往來,台灣難以成為一個經濟體,整體經濟難以發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