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牛 內壢社區大學:白順裕950302
一、前言:台灣的開發由南至北墾殖,田園日增,台灣牛也由原先的幾千頭激增至廿萬頭,
與田園開墾的面積成正比,亦即耕牛隨著漢人足跡所至,成為開發台灣不可或缺的大功臣,
可以說,沒有牛就沒有台灣今天的繁榮!
台灣牛除了耕作外,與農民生活息息相關,食、衣、住、行、育、樂、信仰、價值觀等都受到牛的影響。自從牛隻退出農業勞力市場後,牛的影響力隨之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車子!
二、牛的品種與引進
1 . 品種:有水牛黃牛之分,荷蘭人自印度進口 120頭黃牛。
2 . 性情比較:水牛性較溫和。黃公牛較母牛重。水牛生性怕熱,所以勞役時需要塗泥或潑水淋背。農閒時則泡湯消暑。
3.數量比較:水牛數量遠超過黃牛。日治初期的糖業靠牛力,水牛佔八成以上,黃牛佔一成五,其他牛只是少數。
4.能力比較:「近年水牛載自內地,亦漸孳;儇捷則黃牛為先,任重致遠膛乎後矣 」
5玲鐺比較:黃牛有,水牛沒有
6分佈比較:北部多水牛,大甲以南才有黃牛。台灣最北的牛墟在大甲
三、牛的訓養與貢獻
1.牛的買賣:「牛墟」是一種定期的露天牛隻買賣臨時市場。日本時代曾出現八十多處牛墟,現僅存北港牛墟及善化牛墟。
嘉義北港牛墟墟期是每月的三、六、九日,台南善化墟的虛期是二、五、八日交易。
四項測牛的方法:是摸齒、試步、考車、以及試犁
2牛籍:清代進入牛墟交易,必需攜帶牛籍(牛的身分證)
日治時代,規定每條牛皆須領有牛籍,有正反兩面,正面登錄牛主的姓名、住所及牛身前後左右四圖,牛圖上蓋有牛狀(毛之漩渦 ),作為辨認該牛的特徵
3勞力:耕種 ,役牛約可耕輓十三年左右,耕田,汲水,外出皆可用
一年兩熟的水田,每田一甲可收穀 50~70石。
竹塹地區租佃面積,平均約一 .七張,即八甲左右,當時一個壯農可耕種的水田不會超過三甲。
拉車
4騎乘:
5身體-牛肉
農家不吃牛肉:原因是民間認為「食牛肉者會變成半身不遂,即殘廢」又認為「生前食牛肉、狗肉者,到地府會受牛神、狗神再打死」因此民間以豬肉代替牛肉。
牛奶:羊奶、狗奶
牛皮: 牛皮可製皮革用具:如大鼓,皮帶、皮鞋、皮衣。牛油可做燭火燃料
牛角 :做成牛角杯、印章、刮砂板
牛骨 :為了改善土質,只好將牛骨燒成灰當肥料。買牛骨費用是收穫的二成。
牛尿 、牛糞可以堆肥用、曬乾後可以當燃料、燃燒為牛畜燻蚊、可以塗牆壁
四、牛與生活藝術
1.牛與生活步調
牛日行三十里,比人日行五十里慢。生活步調很緩慢,要快也快不起來。
悠閒的,時間充裕的、農業的、熱情的、好客的、人情優先的生活步調。
2.牛與教育:打罵的時代
★農夫與牛的溝通方是用打的,且有從屬關係。
養成農夫「打」的習慣,也造成「不打不成器」的管教態度。「類化」到其他事物上,也就是農夫對小孩,甚至對妻子都是用「打」的,家長對小孩都用打的
★馬偕看到清廷官吏使用刑罰,打耳光懲罰說錯話的證人。
★用竹棍打大腿的笞刑、打耳光與笞刑在家庭中也常出現。
★春節習俗:鞭春牛、白髮送黑髮 — 鞭棺。老師管教學生用打的
★牛車時代,打仔哪咧練武功 a 汽車時代,飼仔哪咧飼祖公
「誰知盤中餐,粒粒皆辛苦」如果太「討債」就會被雷公打死,這是一種價值觀。
★計算孩子用「隻」不單位,「放牛吃草」方式,放牛班
★咀咒的語言也變了
3牛與生活
澎湖查某,台灣牛
多牛踏無糞,多某無嗲睏
鹽水港牛墟 — 闊茫茫,無從下手
烏秋騎水牛:丈夫身材小,妻子身材大
牛鼻不牽要牽牛尾:做事不得要領
4牛與藝術: 牛是生活的題材,因此繪畫、雕刻、音樂等出現以牛為題的創作。
5牛與父系社會:
原始人類都是母系社會,平埔族都是母系社會,高山原住民有父系有母系。
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後,逐漸從母系社會進入父系社會,其中最大的關鍵是 --農耕
農耕能養活較多的人口,而農耕需要力,男人體格體力較女性強,當男性掌握糧食後,也就掌握生命主導權。
6牛與禪學
唐代的大禪師們 —— 諸如馬祖道一、百丈懷海 —— 很喜歡用 「 牧牛 」 比喻 「 治心 」 ,即將牧童比作人,將牛比作 「 心 」 ,以十牛比作修心的十個階段。
五、牛與民俗
1牛與祭祀
★古代祭祀常用牛羊做供禮,有大牢、小牢之分,大牢牲品一定要有牛,天子祭天地、諸候祭山川、大夫祭五祀、士祭祖先,皆具牛方能成祭,並依其階級而用不同的牛,如犧牛、肥牛、索牛,但都是最上等的牛。
★民間供奉牛王求神靈保佑耕牛不染牛瘟
★孔子有學生冉耕字伯牛,後來被奉為牛王,有牛王廟供奉。
★牛王之祭始於秦,牛王生日原為農曆七月廿五日,因七月農忙,後改為十月初一。
此日有地方誦經、演戲酬牛王,有的蒸糯米、搗糌粑飼牛或黏牛角,有的採菊花數朵插牛角,也有不少地方休耕一日或不食牛肉以念耕牛之功。
★牛節時在欄門上還貼有單扇門的神「趙公明」保護牛羊等牲畜平安。
★古代販牛者稱「牛經紀」,供奉祖師是牛王大帝,即西漢的龔遂。
2牛與節慶
因牛與人息息相關,因此形成以牛為內容的民俗,如牛的神話、諺語、牛的崇拜、在新春有鞭春牛、掛春牛圖、牛犁陣、鬥牛陣等民俗活動。鞭春牛象徵勵田。迎春、鞭春。
摸牛頭,子孫會出頭 摸牛角,做事穩達達
摸牛耳,吃百二 摸牛嘴,大富貴
摸牛腳,家貨吃抹乾 摸牛尾,存家伙
摸牛卵,家伙存億萬
台灣的鬥牛陣流行於南部,是台南學甲鎮楊石寮和王枝山所創。
3牛與信仰:買車與牽車,開車與鴐車、
4牛與生肖:腳踏實地、刻苦耐勞、精打細算但貪吃
5牛與星座:金牛座是4.21.~5.22.出生的人。
六、結語:
一、 台灣的開發由南至北墾殖,田園面積日增,台灣牛也由原先的幾千頭激增至廿萬頭,與田園的開墾面積成正比,亦即耕牛隨著漢人足跡開墾台灣,可以說,沒有牛就沒有台灣今天的繁榮!
二、 牛的引進與品種原始的台灣水牛千百成群,但原住民沒充分利用末加馴養,後來
荷蘭人自印度進口黃牛,加上漢人習慣使用的水牛,展開台灣的拓墾史。
三、 牛的訓養與貢獻 -牛是高價值生產工具,買牛要經過摸齒、考車、試步、議價過程
牛對農村的貢獻相當大,除了提供勞力, 牛的身的全身都可用,連排拽物都可用。
四、 牛與生活藝術 — 人與牛相處久了,食衣住行、育樂、價值觀都受到牛的影響。因
牛的步行慢,整個生活步調都跟著慢下來
人與牛的溝通用鞭子,因此鞭子成了父系社會的教育方式,農村的家長會告訴老師,孩子不盡管打沒關係。台北市校長卻要簽署教育零體罰公約。
人類社會從母系社會進入父系社會是因為耕牛的加入,從父系社會進入兩性平等社會就是因為牛的消失!汽車時代的來臨!
五、 牛與民俗活動 — 因為牛對人類的貢獻因而有牛王的供奉,並有保護牛的神明。
牛是生財工具,影響農民生活至鉅,因而有掛春牛、鞭春牛、鬥牛陣等民俗。
六、 總之,牛不只是耕田、拉車這麼簡單的動力來源而已,牛和時間的流動、民俗育樂活動、哲學思想價值觀等都已融入人類生活,而牛的消失也代表一個新時代的來臨!
★★★★★我們以感恩的心、崇敬的態度紀念陪伴人類三千年的偉大動物 — 牛
給辛苦的牛一個真誠的掌聲吧!
參考書目: 邱淵惠,《台灣牛》,台北市:遠流出版, 1997
田哲益,《十二生肖與動物信仰》,武陵,台北市, 2002